玩转信息化 三甲医院这样搭建危急值管理体系

※发布时间:2018-6-6 3:14:1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建立了危急值管理制度及流程,并依托电子病历系统,整合HIS(医院信息系统)、LIS(实验室信息系统),初步建立了信息化危急值报告模块,并完成了简单管理界面[4]。目前,门急诊危急值工作流程为:检验部门发现危急值后,进行二次审核并确认后,通过电子系统发送危急值警报,相应诊区、病区站及开单医生工作站均能实时收到,且有弹窗等醒目提示。门急诊部及医务部可根据危急值管理系统输出报表,进行管理。现行危急值报告流程见图1。

  在工作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1)信息接收端获取信息不便捷,无法信息被及时处理,导致危急值接收率低、及时处理率低。(2)系统未形成有效互通反馈机制,检验人员无法得知未及时处理的危急值。(3)整个流程尚未达到完全自动化,未能完全实现高效、精确的危急值管理目标。

  为了提高危急值处理效率,进一步落实原国家卫计委对危急值处理高效性、及时性、准确性的要求,提升医院医疗服务质量,该院在现有危急值管理系统基础上,依托医生移动端EMR(电子病历)的开发及应用,进一步整合形成全程闭环、及时、稳定、自动化程度高的一体化危急值工作系统。优化后系统核心为实现医院多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引入移动终端设备,保障系统各终端间信息实时交互畅通[3]。

  当属于危急值的检验结果产生时,LIS提醒检验技师及时审核、发布报告。发布后,系统将该报告置入处理倒计时报警队列,并推送至各终端报警系统,同时自动发送短信给患者,要求其立即返回就诊诊区或病区。诊区工作站及开单医师个人移动端EMR将同步收到推送信息,并显示弹窗提醒[4]。工作站或开单医师获知检验检测值、检验科联系方式、患者联系方式,同时,系统要求处理信息者填写危急值处理意见及危急病程记录。若临床科室超时未处理时,LIS弹出报警弹窗提示,提醒检验技师电话通知临床值班人员,并进行电话记录。该危急值报告再次进入处理倒计时报警队列,直到临床科室终端进行处理登记才能消除检验科、临床科室端的危急值报警。优化后危急值报告系统流程见图2。

  在LIS系统端增加了反馈模块设计,强调与HIS、EMR系统的实时互联,检验人员可实时动态查看危急值报告接收处理情况。在LIS系统中嵌入短信发送程序,可在向临床终端推送危急值报告的同时短信通知患者返回诊区或病区[5]。与以往流程设计相比,优化后流程将通知患者这一环节前置,保障了危急值系统的及时性。另外新增超时未处理模块,在预先设置时间内,未得到临床接收终端信息反馈,将要求检验人员电话联系临床值班人员进行紧急处理[6]。借此次系统优化,推进医管部门对危急值项目进行完善,增加影像类检验危急值,并针对不同患者人群的年龄、疾病特点进行个性化危急值项目指标修订,提高危急值报告的有效性及正确性[7]。

  引入该院移动端电子病历,应用新华医生作为危急值报告接收处理终端。危急值报告将被同时推送至电脑工作站终端及移动手机终端,操作者可在任一终端接收报告,并完成处理意见及危急病程录填写,医师操作者可按需直接下达医嘱。所有记录将同步至患者病历系统,同时反馈至LIS系统。全院医护人员均可查看患者某条危急值报告所有环节(结果发布、电话通知、处理过程、病程记录)的运作记录,实现了危急值系统的全程闭环。

  优化后的危急值管理系统改变了以往人工纸质登记模式,自动准确、详细记录从医嘱开立、标本采集、报告产生、危急值报告产生、接收处理、病程记录等所有阶段运作情况,整个危急值报告流程向医管部门专人,可实现全程、实时介入,为行政监督、责任追究提供有力依据,杜绝出现科室推诿现象。

  优化前整个危急值工作流程中处处依赖人工操作,平台化、信息化程度较低,导致整个系统无序、无据、低效。借助电子病历系统优化启用,以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为核心,将医院HIS、LIS、EMR系统无缝集成,进一步优化现有危急值报告系统,形成及时、稳定、全方位的自动化系统平台。经过两个月的试运行,危急值系统实现了检验危急值的自动甄别、实时提醒功能。系统自动记录危急值被甄别出的时间点、检验人员进行确认处置的时间点和报布的时间点,并实现了将危急值实时、准确地靶向性发给相关对象。接收反馈回有效地对危急值的接收进行了,系统设计预期功能都得以实现。

  系统各环节操作界面良好、使用简易,与电子病历系统实时对接,可以实时调取电子病历系统中患者电话、病历资料等数据,也可以自动生成危急值病史信息供医师参考,提高了电子病历系统的客观性。另外新系统易用、好用的特性,提高了医师、、医技人员工作热情,进而提升了危急值相关意识及认知程度。在两个月的实践过程中,优化后系统及其工作流程有推送及时、安全、全方位;数据齐全、使用方便;全程闭环管理、信息高效互通等特点,与优化前系统相比,切实减轻了各环节人工负担,使危急值管理各个环节一目了然,为进一步提升环节质量奠定了基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已经从纯手工的危急值报告登记处理的危急值1.0管理工作模式,逐步进化到应用信息平台整合HIS、LIS系统,基本建立检验危急值报告处理系统的2.0信息化危急值管理工作模式。拓展危急值预警覆盖面及提升其准确性是下一步工作重点,逐步将放射科、B超、心电图、病理室纳入危急值管理范围[8]。精确危急值阈值设置,探索患者个性化、动态化设置,以保障危急值预警的准确性及有效性。

  同时,我们要地意识到,危急值管理不能仅靠信息化系统,必须依赖于科学的规则及制度建设,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依托优化后系统提供的大量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不断完善流程,切实有效地提升医院危急值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