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仓储配送> 文章内容

郑州:站在辉煌历史之上 创一个灿烂现在可期未来

※发布时间:2020-11-27 20:56:0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新中国成立后的郑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到1992年底,经济总量已由前1978年的20.3亿元增加到167.4亿元,增长8倍。2003年,生产总值跨过1000亿元,2006年突破2000亿元,2008年突破3000亿元,2010年突破4000亿元。

  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面对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航空港实验区三个国家战略规划实施带来的机遇,2011年,市十次党代会作出了“建设郑州都市区”的决策部署,确定了“打造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建设以国际商都为特征的国家中心城市”的“三大一中”战略定位,郑州步入了新一轮跨越发展、转型发展、提速提质发展的建设新阶段。

  2011年,郑州梳理出郑州都市区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确定了“一主一城三区四组团41个产业集聚区26个新市镇以及新型社区和历史文化风貌村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一主”:即中心城区。“一城”:即以航空港实验区为主体的航空城。“三区”:即东部新城区、西部新城区、南部新城区。“四组团”:即巩义、登封、新郑、新密四个县域组团。41个产业集聚区,即在城区、镇区周边布局11个省级产业集聚区、30个专业园区,实现产城互动、融合发展;26个新市镇,即在全市农村乡镇中确定26个重点镇,按照10万人规模和城市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全市农村按照四类社区进行规划建设:一是保留完善提升56个历史文化风貌特色村;二是各类城区、开发区建成区内的城中村、棚户区,依据城市规划提升为城市社区;三是各类城区、镇区、产业集聚区规划区及周边3公里的村庄,按照一、二、三产业复合,撤村并城形成城镇社区;四是偏远贫困山区、黄河滩区和煤矿塌陷区的村庄,依托镇区、产业集聚区和现有村庄基础、产业基础,规划建设新型社区。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 ,中原地区的人率先形成了 “天圆、地方、身在中心”的观,进而将自己所在的地方确定为天地之中、中州、中原。随着夏王朝在郑州地区建都,这一观得到其他地区人们的认同,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区位得到各方确认。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青铜器“何尊”上的铭文中,人们就把“到嵩山地区来”,称为“宅兹中国”,这是区位意义上的“中国”一词第一次出现在文献中。1911年辛亥后,以源起郑州的“中”为基础,改“大清国”为“中华”,简称中国,“中国”正式以国家的名称响亮世界。

  中华文明1.5万年前开始孕育,5000年前开始形成。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在郑州留下斑斑印记。这里有10万年前远古人类生活的织机洞遗址,有3万年到5万年前的老奶奶庙遗址,有1万年前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时期的李家沟遗址,有9000年前的裴李岗遗址, 有7000年前的大河村遗址, 有5000年前的尚岗杨遗址, 有4500年前的古城寨遗址, 有4100年前夏部落由邦国王国的王城岗遗址。这一处处遗址充分说明,由旧石器到新石器,由游牧穴居到聚落城池,由农业形成到行业分工,由城邦国家到一统王朝,郑州是完整经历并参与创造这一进程的地区。特别是在由氏族社会向国家文明转变的关键时刻,郑州从多元发展的文化格局中脱颖而出,擎起“邦国共主”的大旗,奠定 “一统天下”的基石,形成了独特的文明。因而,人们将郑州形成的从来没有中断并后来“一统天下”的文明,以郑州所在的“天地之中”地域冠名,称为“中华文明”。

  中国大一统国家历史自夏禹开创,绵绵4000余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的古国,而这一伟大发展历程的开端是从郑州起步的。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夏王朝在郑州登封王城岗诞生,拉开了中国国家文明时代的帷幕。3600年前,商朝迁都郑州管城区,两周战国,管、虢、郐、郑、韩等先后建都郑州,书写了中国国家和都城发展历史的开篇之章。

  中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版筑夯城”——西山古城5300年前即在郑州诞生,标志着中国城池建设的起步。自那时起到秦汉,郑州先后出现40余座古城,是这一时期全国古城数量最多的地区,演绎了中国早期城市发展变化的完整历程。特别是商王朝在今日郑州城区建立都城后,郑州人代代承袭沿用,历经3600余载,城址不移、人脉不息,成为世界城市发展历史上的孤例,是当今世界城市群中年龄最长的城市。

  郑州这片沃土,孕育了中华朴素原始的哲学思维,肇始了儒、释、道之微言,诵唱了脍炙人口的《诗经·郑风》,铸造了千古不朽的唐诗之魂。伏羲在这里的黄河与伊洛河汇流处演绎了,儒学在这里的嵩阳书院孕育程朱理学,的先祖之一列子在这里书就了经典,佛教传入中国最早在嵩山生根。郑州人的歌唱占了《诗经·国风》中的六分之一,唐代诗人中,郑州人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个个都是诗中神圣。

  郑州的青台遗址发现了5500年前的丝绸,丝绸织造源于中国、源于郑州;郑州商代遗址发现了3600年前的瓷器,了瓷器创造发明于中国;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青铜铸造制品;这里2000年前铸铁使用的球墨技术比早了1800年。早在5000年前,黄帝便在这里编制了历法,夏商时期演绎为“中历”;800年前郭守敬以登封观星台为中心制订《大衍历》。这些创造引领了中国科技发明之先河,成为后人文明征途上进步的阶梯。

  目前,郑州已初步形成了《国际商都战略规划》。规划初步设想,以建国100年即2049年为规划年限,围绕建成以国际物流中心为主导的世界工商业中心城市,分三个阶段推进实施:第一阶段:2015年—2020年,巩固提升、夯实综合枢纽地位阶段。第二阶段:2021年—2030年,拓展提升、确立全国商贸中心城市地位阶段。第三阶段:2031年—2049年,完善提升、加快建成国际商都,确立郑州在国内外的枢纽和物流中心地位。

  一是构建国际化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大枢纽体系。健全航空网铁网公网“三网融合”、航空港铁港公港海港“四港一体”多式联运的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巩固在国内外的交通枢纽地位,打造以郑州为中心、辐射省辖市的“1小时交通圈”和周边省会城市的“2小时交通圈”。 畅通郑州工程完成“大井字+环线”快速网建设和“两环三十一放射”提升,地铁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达到130公里,主城区实现15分钟上快速、快速15分钟上高速的“市区半小时交通圈”。

  二是构建“买全球、卖全球”的大物流体系。推动口岸建设和战略联盟建设,加快物流基础载体建设和智慧物流的信息互通,提升国际物流、段曦打谢娜区域分拨、本地集疏三大功能,初步形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的内陆国际物流中心。

  三是构建智慧化、国际化、高端化的大产业支撑体系。拓展提升电子信息、汽车与装备制造、现代商贸物流、文化创意旅游四大战略支撑产业,确立全球最大的智能终端制造研发、国内领先的电子信息产业、全球最大的客车生产、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和生产、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等“五大”地位,实现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四是构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大都市城镇体系。中心城区功能进一步完善,卫星城与中心城市协调发展,产业集聚区和服务业“两区”融城发展,实现80%以上的农民城镇化转换,建成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积极构建与周边城市一体化的综合交通、现代产业、要素保障、生态网络、公共设施等五大支撑体系,在全省“一区三圈八轴带”发展格局中发挥好核心带动作用。

  五是构建与国际接轨、国内领先的大体系。以贸易区为引领,以航空港、郑欧班列、跨境电子贸易为标志,以各类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加快打造国际化、现代化的型经济体系。

  六是构建全民创业链、科技创新链、人才支撑链“三链融合”的大创新体系。围绕打造“全民创业热土、国家创新中心”的目标,以申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抓手,着力打造辐射中原的科技资源集聚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科技研发中心、科技服务中心和创新创业人才高地,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体系,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七是构建自然之美、田园风貌、绿色低碳的大生态体系。绿色发展,统筹推进以大气、水、土壤为重点的污染综合治理,完善城市生态格局,建设天蓝、地绿、水清、景秀的美丽郑州。

  八是构建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的大民生保障体系。制定实施《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群活更美好三年行动计划》,着力解决好群众办事难、上学难、就医难、行难、就业难等“五难”问题,完成搬迁扶贫任务,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九是构建具有国内外影响力、亲和力、感染力的大文化体系。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根本,以登封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新郑黄帝故里历史文化名城、中牟时尚创意文化旅游区等开发建设为重点,形成与国际商都相适应的多元包容文化。

  十是构建高质高效、公平、责任有序的大服务体系。持续深化以“五单一网”制度和投融资体制为重点的职能转变和服务提升,健全规范以网格化管理为载体、以“4+4+2”党建制度体系为基础的基层治理体系,深化提升依市水平,营造稳定、有序、和谐的发展和群活。

  抢抓中原经济区和航空港实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积极融入“一带一”,以航空港实验区为统揽,加快打造国际化、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集疏中心。在综合枢纽建设上,加快推进以“米”字形快速铁网、国际国内航线网、高速公网 “三网融合”的大枢纽交通体系。机场二期本月即将建成投用,目前郑州通往国内外的客货航线条,覆盖了除非洲以外全球主要经济体,1.5小时航程可覆盖全国2/3的主要城市,货运吞吐量连续三年增速位居国内大型机场第1位,排名上升至全国第8位;“米”字形快速铁网加快形成,郑徐快速铁即将完工,郑合、郑渝快速铁启动建设,郑州—开封、郑州—焦作城际铁建成投运,郑州—机场、地铁2号线至机场轻轨明年即可投运。公方面,以郑州为核心的“两环多放射”高速公网、“七横九纵”干线公网也已基本形成,未来的郑州将形成郑州铁编组站、郑州国际陆港(国家铁集装箱中心站)、航空港空铁货邮联运平台三个货运中心,郑州站、郑州东站、机场换乘中心与郑州南站三个客运中心共6个中心相互支撑的多式联运综合枢纽。在对外功能载体建设上,重点推进三大载体建设。一是加快实验区开发建设。围绕航空港实验区415平方公里开发,编制了总体规划和26项专项规划,以交通道和基础设施完善为带动,实施三区开发,近三年航空港实验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均实现了翻倍增长。二是大力推进郑欧班列建设。2013年7月,利用铁一类口岸的优势,开行了第一班郑州至汉堡的国际铁班列,目前已实现每周去程三班、回程两班的常态化运行,是国内每班载货最多、出境口岸最多、货源覆盖最广的中欧班列。三是积极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工作,两年多来,交易量呈现出“井喷”态势,从最初的一天进出口业务流量几百包到现在单日峰值100万包,交易规模、分拨能力、监管创新保持了全国领先水平。

  从2012年开始,明确了郑州的“三大主体”工作,即新型城镇化引领、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以网格为载体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建设。

  新型城镇化引领方面,几年来,以“两环三十一放射”、十条市域快速通道、7条国省道改扩建为带动,新建、改建县域交通道1476公里,基本形成了全域通达、廊道配套的网体系。大力推进中心城市现代化,实施六大工程:1.以畅通郑州工程为带动的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启动了城市轨道交通、大“井字+环线个口渠化等工程。目前,地铁1号线号线号线正在加紧建设。大“井字+环线”快速网除农业、京广二期、107辅道高架正在建设外,其他工程均已建成投用。266条断头打通工程基本完工,新建16座绕城高速互通立交建成10座。2.蓝天工程。目前中心城区的燃煤锅炉已经基本拆除完毕;市域范围内的13万辆黄标车年底将淘汰完毕;三环内80%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外迁。经过努力,郑州空气状况正在逐步好转。数据显示,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由一季度的10天、二季度29天,上升到三季度的59天。3.生态绿化工程。累计新建市级、区级公园游园87个,新增绿化面积3450万平方米。完成公、铁、水系沿线亿平方米,“十二五”期间,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1.9%扩大到34.9%。4.“水清河美”工程。重点打造金水河、熊儿河、东风渠、十七里河、十八里河、索须河、魏河等七个景观水系,目前全市人均水域面积由4.4平方米扩大到10.2平方米。5.大棚户区工程。今年底三环以内的城中村、棚户区全部完毕,三环到四环以内完成80%的,春节前将实现50%左右的动迁群众回迁。 全市1994个行政村有1033个村、210万农民参与“四类社区”建设,启动安置房建设面积2亿多平方米,竣工8052万平方米,配建学校352所、文化卫生设施583处、市政道644条,已有80万农民享受到了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公共服务和二、三产业的就业。在全国率先推进经适房、廉租房、公租房“三房合一”,五年累计开工保障性住房51万多套,建成13万多套,近30万进城务工人员享受到了公租房政策。全市城镇化率由“十一五”末的63.6%提高到69.3%。6.便民服务工程。围绕打造“一刻钟便民服务圈”,完善三类便民服务中心体系。“”就是构建市级、区级和社区级三个层次的服务中心;“三类服务”包括的政务服务、社会公共服务和市场化社会化生活配套服务。

  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方面,在全市布局了1个万亿级的电子信息产业,1个5000亿级的汽车与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新材料等6个千亿级产业,谋划建设十个国家级、区域级现代服务业中心。 2014年,全市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1073.6亿元,三年年均增长14.5%,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08.5亿元,年均增长34.2%,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36%;三年累计新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万个,带动形成了以航空港实验区为主体的航空城、以高新区为主体的科技城、以经开区为主体的汽车城、以郑东新区为主体的金融城、以中牟县绿博组团为主体的文化城和以二七商圈、华南城为标志的中心城区商贸城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功能区。

  通过几年努力,郑州市的产业结构得到了明显优化,初步形成以富士康、正威、汉威电子、威科姆、信大捷安等为代表、以智能终端产能3亿部为标志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占工业比重达到18.2%;形成了以宇通、东风日产、郑州日产、海马、盾构、郑煤机、卡特彼勒为代表,以汽车产能达到100万辆为标志的汽车与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占工业比重达到17.6%;形成了以E贸易、华南城、五洲城为带动的线上线下“体验—展示—交易—结算—物流”为一体的O2O新型商贸产业集群,以航空物流、郑欧班列、大型产品交易市场为带动的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和以登封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工程、新郑黄帝故里历史文化名城、中牟时尚创意文化旅游区为带动的文化创意旅游产业集群,不仅实现了经济的中高速增长,而且向中高端迈出了的步伐。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完成5246亿元,同比增长9.8%。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由2011年的42.2%增加到48%,工业在经济中的比重由52.7%下降到43.7%;工业中战略新兴产业的比重由33.7%提高到48%,高耗能产业比重由51.8%降至41%,实现了服务业比重超过工业、工业中战略新兴产业比重超过高耗能产业的两大历史性转型。

  以网格为载体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建设方面,按照“条块融合、职责明确、联动负责、逐级问责、网格覆盖”的原则,以乡(镇)办为单元划分网格,将乡(镇)办工作人员和市、县两级职能部门人员下沉网格,定岗定责定行为规范,筑起“网格、四级平台、五级联动”的工作格局。依托网格化,全面推行省委提出的基层科学决策、矛盾调解化解、便民服务、党风政风监督检查等“四项基础制度”,初步构建起了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与群众自治有效衔接、互为支撑的治理结构。

  对外方面,预计今年进出口总额将达到510亿美元,“十二五”年均增长58.2%,增速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排名第一。在创新驱动方面,2014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7件,位居27个省会城市第8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5%。

  初步预计,今年全市生产总值有望达到7450亿元,与2010年相比净增3410亿元,年均增长11.2%,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2、1.5个百分点,在全省的比重由2010年的17.6%上升到20%,五年间上升2.4个百分点。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254.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42.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7.8%和19.5%,仅2015年就为国家、省贡献财力88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省比重由2010年的28%上升到30%,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由第15位前移至第13位,在27个省会城市中由第7位前移至第6位。中国社会科学院2014年度发布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显示,郑州城市竞争力在全国包括港澳台在内的294个城市中的排序由2011年的54位前移至2014年的19位,晋升35个位次,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排到了第5位。大学发布的2014年度《中国城市创新创业排行榜》显示,郑州在全国100个地级以上城市中的排名由2011年的第16位前移至第9位,晋升7个位次。

  中原城市群自提出构想以来,对我省各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正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领头雁。

  11月10日下午,洛阳市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研究部署全市学习贯彻工作。会议强调,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摆上重要日程,准确把握全会实质,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全会的热潮。